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贯彻学习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建设产业强市 打造区域中心 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庄兆林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0/8 14:45:10

|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徐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胜利完成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昂首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崭新阶段。

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牢固树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鲜明导向,协同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五年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刀刃向内推动五大传统产业减量提质、涅槃重生,服务业加快扩容提质,农业总产值、增加值跃居全省第一,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压茬推进“765”计划,聚力突破“招商引资1号工程”,滚动实施市重大产业项目645个,为稳增长、促转型提供了强劲支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7319.77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125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改革开放创新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党政机构改革、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国资集团重组整合、徐工有限混改顺利收官,一批改革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淮海国际港务区挂牌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建成运营,新增省级开发园区8家、总量全省第三,成功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集聚效应正在显现,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增至208个,高新技术企业过千家,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验收,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获得国家、省明确支持,“四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优化提升高铁新城、东南片区、大郭庄片区规划,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加快建设,郑徐、徐宿淮盐、徐连高铁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2、3号线组网运营,棚户区改造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三乡工程”推进有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阶段任务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农房改善让7.23万户农民住上新居。铁腕治污打响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领先,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生态修复治理创出徐州标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一城青山半城湖”名片更加靓丽。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扎实办好308项民生实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4%和8.7%,新增城镇就业58万人,62.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6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达标,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三次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84所,累计招聘教师2.5万人,基础教育加快向优质均衡迈进,高考本科上线率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大型综合性医院布局优化,三甲医院增至12家,率先探索医疗事业集团改革,各县(市)均创成国家卫生城市。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汉文化品牌魅力不断彰显,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建设加快推进。徐州马拉松晋级金牌赛事,我市健儿在东京奥运会创历史最好成绩。

市域治理体系更加健全。重视支持人大、政协工作,地方立法卓有成效,“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创新实践全省领先,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民族宗教、港澳侨台、外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创新构建“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圆满完成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任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开展,跻身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域推开,“马庄经验”引领文明乡风,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入推进,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疫情,大力支持服务全国全省防疫大局,自去年2月17日以来保持涉外病例零输入、本土病例零新增,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优异答卷。

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突出政治建设统领地位,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隆重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实施“党建+”工程,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有效提升。落实“五突出五强化”干部选用机制,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深化运用“三项机制”,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不断激发。“彭城英才”计划深入实施,区域人才高地加快构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重拳出击惩腐肃贪,十二届市委任期内巡察实现全覆盖,“三清示范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五年的砥砺奋进,不仅收获了丰硕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强化思想引领、把牢奋斗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徐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持之以恒对标对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必须匡正发展理念、增强转型定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提质效,不为指标波动所慌乱,不为一时阵痛所困扰,奋力走出具有徐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矢志为民造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始终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增进百姓福祉的实际成效赢得群众信任支持。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正视问题不遮掩不回避,敏锐发现、果断解决制约发展的矛盾症结,动真碰硬、持续发力,在爬坡过坎、闯关夺隘中开拓新局面、增创新优势。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筑牢坚强保障。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探索充满艰辛,奋斗铸就辉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市委打下的工作基础上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体徐州人民辛勤创造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徐州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徐部队官兵、驻徐部省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徐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放型经济规模偏小;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力亟待提升,县域经济比较薄弱;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改善,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干部队伍作风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四风”问题尚未根除,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高标准确立徐州发展战略目标,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勇争先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是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攻关突破期。放眼外部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审视我市实际,当前徐州已经处在深化转型、提速增效的发展新阶段,拥有“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叠加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区域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巨大压力,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不可低估。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创造性办好自己的事,一步一个脚印开创徐州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

在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要求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我们要始终牢记、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矢志不渝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奋勇争先,在产业持续转型、城乡协调发展、生态修复治理、推进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创建、“五治融合”治理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创造经验,努力在全省“六个率先走在前列”中展现徐州担当、作出徐州贡献。未来五年,我们要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大胆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徐州特色、顺应人民期盼的现代化路径,让“五个徐州”建设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展望2035年,我们要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在我们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徐州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体现“强富美高”实践要求的现代化强市。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加快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更加充分,工业经济支撑有力,服务业质态持续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要素加速汇聚,“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优化。能源、资源利用结构大幅改善,碳达峰行动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构筑,市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5μg/m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土壤安全利用率持续提升。

市域治理效能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五治融合”社会善治模式全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更加牢固,本质安全水平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平安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公众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成效,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全面从严治党显著加强。管党治党责任压紧压实,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广大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各级干部素质能力更加过硬,各级党组织战斗力更加坚强。践行“五种风气”成为党员干部习惯自觉,党群干群关系更为密切,高水平廉洁徐州建设深入推进,政治生态全面优化。

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把“五个徐州”变成现实,必须聚焦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所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们要把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作为统领全局的战略目标,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求大突破、见大成效,全力跑出跨越发展“加速度”,奋力书写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时代答卷。

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必须把建设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产业强则城市兴、百姓富,建设产业强市是徐州决胜未来的根本所在。要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重点在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创新赋能、企业培育、园区贡献等方面发力突破,加快建设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强在规模体量上,就是要确保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均超万亿,形成2—3个在国际国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让“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享誉全球。强在结构层次上,就是要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六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到50%,成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强在科技支撑上,就是要抓牢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着力培育创新企业、打造平台载体、抓好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在智能引领上,就是要科学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全产业链数据化、智慧化,以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赋能产业转型,加快提升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加速裂变、全面升级。

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必须把打造区域中心作为最大优势和重大使命。打造区域中心事关徐州和区域发展大局,只有做强城市实力、提升发展能级、增创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把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要坚持把徐州发展放在全国大格局、全球大背景中审视考量,主动对标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高标准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塑造鲜明特色,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大幅提升实力优势,就是要始终保持快于全省、好于周边的发展态势,成为总量领先、增速领跑的区域发展增长极,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卫“四个中心”令人信服,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不断巩固枢纽优势,就是要加快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增强各类平台载体功能,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打造汇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形成人才纷至沓来、资本竞相涌入、项目加速集聚的发展景象,成为创新创业、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区域首善之城。持续放大辐射优势,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断拓展合作交流深度广度,主动服务周边、带动周边,最大限度共享红利、共赢发展,更好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引领淮海经济区加速崛起。

建设产业强市,夯实徐州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根基,是发展所需、当务之急;打造区域中心,放大徐州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优势,是机遇所在、使命所系。这是徐州最应该干、最能够干、也是必须干好的事情。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知重负重、紧张快干,就一定能够在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上取得重大突破,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三、高起点展开重大工作布局,推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强势开局起步

目标引领方向,实干成就未来。今后五年,我们要紧紧围绕既定目标,重点重抓、攻坚突破,全面落实八个方面战略举措,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创造过硬成果、展现全新气象。

(一)着力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牢牢坚守“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工业倍增工程,为实力徐州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以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牵引,聚焦构建“6+4”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效益提升。做大做强六大新兴产业,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引进整机制造项目,力争关键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实现更大突破,徐工集团进入全球前两名,形成3000亿元规模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攻晶硅太阳能、氢能及燃料电池、储能和先进金属材料、新型纺织材料等领域,规模均突破千亿元,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特色新材料高地;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招引链主企业、培育特色拳头产品,构建国内特色鲜明的半导体材料、装备和封测基地,打造特色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和环保装备、绿色再制造中心。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钢铁冶金产业重点发展优钢特钢产品,绿色化工产业走高端精细化路线,建筑建材产业向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转型,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着重做好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盘活传统产业转型腾退资源,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抓好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强化全产业链布局,加快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地等未来产业,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抢占产业发展“智”高点。

大力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以创建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为引领,加快构建“6+3”现代服务业体系。聚焦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壮大市场主体,促进提质增效,积极培育百亿级服务业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居民服务三大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服务供给,丰富服务业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徐州商圈建设,完成“3+7”市区商贸交易市场搬迁转型,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模式,打造淮海经济区高品质消费体验中心。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创建一批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快“两业”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链条式组合、网络化对接、联盟化发展。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项目招引机制,狠抓“招商引资1号工程”,强化精准招商,打造招商“铁军”,在各类项目特别是百亿级项目招引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压茬推进“765”计划,继续落实“六项制度”,促进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转规,切实提升各个环节项目转化率,提高新增项目产出贡献率。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四大四强”工程,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确保规上工业企业超过4000家,形成数量显著增加、结构更加合理的企业梯队。

大力推动板块经济全面振兴。加快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主城区都市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引导各地重点打造2-3个主导产业,显著提升板块经济对全市发展支撑力。坚持“一地一定位”,支持丰县打造省际边界地区产业发展高地、沛县建设环微山湖县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睢宁依托空港开发区建设现代航空经济新高地、邳州在全市当排头全省争先进、新沂建设徐州工业第一县(市)、铜山建设江苏强区、贾汪争当转型发展排头兵,支持鼓楼争创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区、云龙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泉山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形成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创平台工程,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000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建立研发机构、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抓好科技攻关专项行动,综合运用“揭榜挂帅”等管理方式,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上作出徐州贡献。

完善科创平台体系。以创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为龙头,加快细胞治疗药物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5家。推动“一城一谷一区一院”聚焦产业定位、加快提档升级,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新产业孵化器、创新企业集聚区。强化高新区创新产业集聚能力,徐州高新区确保进入全国40强,邳州、锡沂、鼓楼、贾汪高新区确保在全省排名提升6位以上,支持丰县、沛县、睢宁加快创建省级高新区,建成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的源头作用,支持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积极创建徐州大学,把高校的科教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555”人才引进工程,完善“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创新类、创业类、产业类人才招引,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更好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打造质量强市。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三)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抓住用好中心城市建设战略机遇,着眼增强承载集聚辐射力,深入实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城乡安居工程,持续放大城市发展优势。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标准做好重点片区规划建设,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构建“东联、西进、南拓、北改、中优”空间格局。东部大力增强徐州经开区辐射带动能力、完善高铁新城功能配套,东南部加快繁荣新城区、实现与吕梁片区和空港片区联动发展,西部加快提升淮海国际港务区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双向开放新通道,南部有效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北部扎实做好老城改造出新、筑牢城市生态屏障,中部全面推进中央活力区建设,推动铜山、贾汪全面融入主城区。加快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镇—新型社区五级城镇体系,提高县域城镇化率,形成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米字型”高铁枢纽,推进观音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创建全国高铁快运示范城市,形成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推动徐州从内陆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淮海国际博览中心、方特乐园、大龙湖国际文旅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补软,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地下管网、防洪排涝、污水收集处置等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推进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抓好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实现主城区棚户区全部清零、城乡危房彻底消除。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特色文化风貌。办好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启动编制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高水平推进徐州都市圈建设,全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主核带动、毗邻先行,共建“1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强化产业发展协作协同,搭建多层次宽领域产业、经贸合作对接平台,共建区域大市场。推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完善就业、医疗、社保、文旅等衔接机制,共建幸福生活都市圈。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健全跨区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建美丽新淮海。深入落实“六个一体化”要求,加快融入长三角。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合作。

(四)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办法发展农业,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做好“接二连三”文章,确保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300亿元。加强重大农业项目招引建设,完善“1+4+N”农业品牌体系,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强优质种业资源保护推广,规划建设“一河两湖两路”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生猪生产,切实做好稳产保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先行,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深入实施道路、桥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力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农村户厕改造普及率、行政村5G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借水铸魂、依山塑形、傍田生景的农房改善项目,打造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大沙河沿线农房改善示范带。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统筹抓好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三乡工程”,加快“人、地、钱”等要素向农村有效流动。持续推进乡土人才培训计划,完善城市人才下乡激励、科技成果下乡转化、乡土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每年吸引下乡返乡创业就业人员不少于3000人。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模。抓好乡村产业项目招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到2025年累计吸引产业投资不少于1000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创融入新发展格局新优势。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激活力,高水平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把握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性要求,突出抓好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进“跨省通办”,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健全改革推进激励机制,支持各地开展“一县区一品牌”改革,打造更多具有徐州烙印的改革品牌。

更大格局扩大对外开放。依托“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接点城市、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城市和淮海经济区对外开放枢纽城市。发挥开发园区对外开放主阵地作用,持续提升园区贡献度,支持徐州经开区建成全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第一极”,支持沛县、邳州、新沂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睢宁、铜山、丰县、泉山、云龙省级开发区确保在全省排名提升10位以上,加强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到2025年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超过70%。提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航空一类口岸等运营能力,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改革创新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沿线领先、全国排名靠前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提升外资利用质量,加快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力争外贸在全省增速领先、总量进位。

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全国一流标准,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样板城市。推行“拿地即开工”机制,构建全流程帮办、全链条保障的项目服务体系。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切实保障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推进“诚信徐州”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应用和安全保护。

(六)着力建设美丽徐州,促进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美丽中国“徐州样本”。

深化生态修复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制定实施新一轮生态保护修复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进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等生态修复治理,到2025年采煤塌陷地治理面积超过70%。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大运河徐州段、黄河故道生态长廊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全域生态屏障。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全面落实“林长制”,确保林木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

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落实“点位长”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扎实开展 “城北清源”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断面长制,加快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持续改善土壤环境,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高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果,深化垃圾分类,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编制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着力招引建设生态友好型项目,严控“两高”项目准入,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节能低碳技术推广运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型组合,努力将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成为落实“双碳”任务示范性园区,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七)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共建共享的高品质生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民生改善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稳步增加工资性收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到2025年力争新增创业市场主体12万户,大幅提升经营性收入。积极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不断拓展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有序提高转移性收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行动,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先富带后富帮扶机制,让徐州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殷实、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10所,新招聘教师2.9万人,落实“双减”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进健康徐州建设,抓好卫生强基工程,推广医疗事业集团改革经验,提高基层就医便利性,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构建现代化疾控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扎实推进文化惠民,持续建设“书香徐州”,深入实施“舞动汉风”工程,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打响“快哉徐州”文旅品牌,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5%。持续办好各类品牌赛事,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体育人才,建成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聚焦“急难愁盼”问题,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强化社保医保扩面征缴,推动新增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实现基本照护险全覆盖。高度重视“一老一小”问题,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托幼服务,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办好老年大学,建设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社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工作,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提高住房建设质量,全面落实限地价、限房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效,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充分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加大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全域推广“马庄经验”,持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讲好徐州故事,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国防动员水平,强化退役军人保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全力争创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八)着力提升治理水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智慧治理工程,以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代表同基层群众的联系,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持续打响“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徐州品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为现代化建设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不断深化法治徐州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徐州。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抓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提升行政执法效能,有效压降行政诉讼案件和败诉率。提高公正司法水平,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加强司法权运行监督制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化“法润彭城”行动,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体系,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系统完善社会善治模式。科学把握社会治理规律,加快构建 “五治融合”社会治理体系。坚持以政治为引领,有效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充分汇聚基层治理合力。坚持以法治为保障,切实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优势,确保社会治理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坚持以德治为先导,深入开展“学雷锋榜样、做徐州好人”等活动,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深入推进“万村善治”工程和“无讼村居”创建,积极推行微自治模式,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坚持以智治为支撑,完善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智慧大脑”,建设高水平智慧城市。

科学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强化安全发展理念,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决守牢防疫、安全、生态、稳定“四条底线”。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完善外防输入、应急响应、联防联控、督查推进“四个体系”,严格落实各领域各环节防控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安全隐患闭环整改、动态清零,创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梳网清格”、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提升公众安全感。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风险评估和预警处置,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构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指挥、组织动员、重建恢复体系,大力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四、高站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打铁必须自身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牢记初心使命,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兴学习研究、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勇争一流“五种风气”,涵养优化政治生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方向。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一刻都不能放松。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落实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施方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心怀“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见诸行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徐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议事规则,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规范开展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制度,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政治生日”等活动,以严肃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锤炼坚强党性、锻造过硬作风。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要求,形成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确保管党治党责任落到实处。

(二)坚持不懈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大力实施思想理论建设引领工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持用新思想定向领航。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制度,建好用好“两中心一平台”、新思想“讲习所”等载体,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研究阐释和落地转化,确保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坚决筑牢理想信念思想根基。实施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铸魂工程,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大力弘扬淮海战役、王杰“两不怕”等革命精神,扎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全市党员干部修好理想信念“终身课题”,进一步强化精神支柱、纯洁政治灵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统筹做好正面宣传、重点领域管理、网络文明建设、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打造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突出政治过硬,坚持有为有位、无为让位,切实把对党忠诚、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让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更加鲜明。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女干部、党外干部,加大干部交流使用力度,调动各条块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关心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提升现代化建设能力。实施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办好“领导干部大讲堂”,坚持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信访稳定、疫情防控等一线识别干部、培养干部,推动各级干部不断增强“八种本领”、提高“七种能力”,重点提升抓经济工作“专准实快”水平。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加大提醒函询诫勉力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凡提四必”要求,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坚决杜绝跑官要官。强化综合考核结果运用,增强“三项机制”的引领力和穿透力,形成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良好局面。

(四)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聚焦“八个基本”,大力实施党建强基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构建覆盖严密的组织体系。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做到应建尽建、规范设置、运转有效。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领域党组织建设,探索加强新兴业态、新就业形态群体党建工作,在有形覆盖的基础上推进有效覆盖。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强化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动态清零,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障力度,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探索构建“抓管带”工作体系,深化“党员中心户”等创新实践,以高质量党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锤炼素质过硬的先锋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五星”镇村书记评选,推行村书记专职化管理,健全村(社区)干部薪酬稳定增长机制。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推进“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专业化建设。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完善党内激励关怀机制,引导广大党员感恩奋进、建功立业。

(五)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着力建设高水平廉洁徐州。持续深化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守重要节点、紧盯关键少数,深挖彻查顶风违纪、隐形变异问题。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政商关系。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加强“四项监督”统筹衔接,推动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等各类监督协调贯通。完善任职回避、定期轮岗、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深化市县巡察一体推进,推动巡察监督更加精准、规范、有效。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做到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强化一体推进“三不”。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的腐败分子,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注重标本兼治,扎紧制度笼子,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常态化抓好警示教育,把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有机结合,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

同志们,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使命尤需新风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冲锋姿态,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常态化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自觉做“五种风气”的践行者、示范者,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唱响新时代奋斗者的“大风歌”。争做学习研究的优等生,永葆“迎考”状态,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勤于学习思考,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各自岗位上的行家里手。争做真抓实干的行动派,反对坐而论道、崇尚埋头苦干,坚持马上就办、紧张快干、一抓到底,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事业发展、赢得群众满意。争做攻坚克难的突击队,发扬斗争精神,拿出拼劲闯劲韧劲,勇于直面问题、迎接挑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越是艰险越向前,跨越更多的“娄山关”“腊子口”。争做改革创新的先行军,坚持改革破题、创新制胜,鼓励探索探路,敢于挺进“无人区”“深水区”,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推动创新成为最强劲、最持久的竞争力。争做勇争一流的排头兵,强化争先进位、争当标兵的总导向,不甘人后、拒绝平庸,矢志赶超、追求卓越,积极争第一创唯一,努力创造在全国全省领先率先的新业绩。

同志们,建设产业强市的目标催人奋进,打造区域中心的蓝图鼓舞人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砥砺前行,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为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而不懈奋斗!